【職場觀點】創意可以用投票決定嗎?淺談唱片企劃與編輯的基本能力,掌握職場話語權,做出具備個人觀點的創意內容

攝影師:Marc Mueller,連結:Pexels

前一陣子與同行友人的飯桌聊天,討論到「究竟唱片企劃與編輯,可以決定一張專輯或 EP或雜誌內文 的創意範圍到多廣與多深?」,這樣講起來可能太文鄒,白話一點說來就是:「要收什麼樣的歌曲在專輯中、要用什麼樣的 MV 風格與單曲封面等,要透過全公司投票的方式決定?還是讓唱片企劃根據專業,從歌手風格、市場狀況、所收的歌曲調性等來決定?」

會有這樣命題的原因,來自於不少唱片公司開始讓全公司的人參與收歌與 MV 腳本的創意訂定會議,再透過投票,讓最受與會者歡迎的歌曲與 MV 腳本,使用於合作藝人的專輯中。我很同意前一個句子中的前者,讓所全公司的夥伴參與創意會議,但反觀讓所有人用投票機制來決定最終的創意走向,是否讓唱片企劃成為協助把大家觀點執行完畢的 PM 而已?進而淡化了唱片企劃原本對於抓創意方向的專業,是不是創意這件事不具備專業,耳朵聽的、眼睛看的,透過廣大民眾的投票,就可以知道哪一種創意值得被使用了?


這樣的議題,不經讓我想起一部在 Netflix 上看的影集 – 狂放時尚圈(The Bold Type),該劇的故事背景設定在紐約曼哈頓,描述著三位女性(Jane、Kat、Sutton )如何在知名時尚雜誌《Scarlet》 的工作與生活中,找尋自我價值、面對愛情關係、探索種族身份、勇闖職場的輕鬆都會美劇。因為劇中以時尚雜誌的職場生活為主題延展,有著編輯討論、服裝搭配、名人話題等,這樣的氛圍,讓整部劇瀰漫著在雜誌社工作的那種浪漫氛圍。

劇中可以切入討論的角度太多元了,不過讓我最感興趣的是該劇的雜誌總編輯 Jacqueline Carlyle 領導這間公司的態度與方法,如何囊括多元觀點,結合自身對於媒體務經驗與專業,創造一次又一次的內容驚喜給讀者,沒有一派透過投票或是自身的專權決定每一次的雜誌命題,而是透過她的:「個人文化品味、對市場的敏銳度、獨特切角的觀點、超乎平均值的視覺美感與文字敏銳度、進取心」來與團隊討論,並用個人專業開創雜誌風格。

看 Jacqueline Carlyle 在狂放時尚圈與夥伴合作的方式,不經讓我與前述命題 -「究竟唱片企劃,可以決定一張專輯或 EP 的創意範圍到多廣與多深?」 做上連結。做一個好的內容究竟需不需要「投票機制」決定,還是編輯(或唱片企劃)就是擁有一定的專業,可以參考眾人意見,整合出個人策略操作創意,我的觀點依然選擇後者。

這個題目要討論可以討論的很深很廣,像是:「分析 Jacqueline Carlyle 的管理方式」、「什麼才叫做好的內容」等。而這篇文章,我想討論的是

編輯或唱片企劃這樣的創意工作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基礎能力,可以不通過投票的方式,決定最適合組織/歌手的創意內容?

本篇文章相對合適「對於入行唱片企劃或編輯感興趣的創意內容工作者」閱讀,如果讀者對於此命題有其他觀點,也歡迎與我在留言區分享。

第一點、多元文化的吸收能力

一個人醒著的時間差不多 14 個小時,在這段時間內,吸收什麼樣的內容,會決定你往後的文化品味。好比說如果你把時間都投資在日本動漫,那身為唱片企劃或編輯的你會發現,在往後撰稿或是開會的時候,多時間會從日本動漫的世界觀去切入。這樣沒有不好,但你會受限自己工作讓能夠取樣的文化素材。我會建議可以把時間分配給更多元的文化種類,好比說:華語文學書籍、中國抖音音樂、好萊塢電影、日本獨立搖滾、日本動漫、韓國綜藝等,而這些內容都可以在搭乘公車或是破碎的時間,用 instagram 或是專欄、書籍來獲取。試著把自己的時間分配給更多種類的內容,且吸收該內容的精華,你會發現未來在寫文案的時候,你腦中的素材庫絕對會比過去你只吸收單一種類內容的時候來得多。

第二點、對市場變動的高敏銳度

「最近 KKBOX 上的排行榜冠軍是熱愛105°C的你」、「我昨天看到 Dcard 上在討論 XXX 網紅帶起的居家烤肉用品風潮,結果 instagram 上大家都在曬這個產品」身為唱片企劃或是編輯的你,除了要吸收多元文化外,也要對現在市場上的討論議題有著比常人更快的敏銳度。快速的獲取這些資訊,除了可以幫助自己發想更符合市場趨勢的議題討論外,還可以把這些風口當作過濾器,看看自己發想的議題和創意符不符合現在市場所需?需不需要做對應的調整?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但一但快速的掌握資訊,你就擁有決定創意方向的掌控權。

第三點、獨特切角的觀點

很多編輯或企劃在接受訪談的時候,都會說「觀點」很重要,但究竟什麼是觀點?怎麼樣的觀點才叫做好的觀點?這個題目相信每一個創意工作者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沒有絕對的定義,但就我的角度,我會說:「在同一件事情上,若你可以提出與其他當代創意者不一樣的看法,能夠讓閱讀者有所反思或起發,那就是好的觀點」你可以注意的是,在上面這句話中,我特別標注了「當代」,意思是近半年到一年,這個媒體環境中,還沒有其他創意人提出雷同觀點的,但又能啟發圖者的,那就是好的觀點。舉個例子,「你怎麼來了」這個主題可以從很多角度出發,像是「老情人彼此相見」、「過年家族聚會,看到話不投機又不常聯繫的遠房親戚來了」,這些切角是不是覺得似曾相似?不是不能使用,而是社群媒體環境或是日常討論中,大家已經環繞這些劇本很久,雖然是觀點,但不是「當代」可以再引發「讀者共鳴」的觀點,但如果從這個切角呢?「在靈堂照片的另一端,即將前往天國的靈魂在在上方看著來悼念自己的在世者,發現這些不常聯繫的面孔竟然一一出現,你怎麼來了?」這樣的觀點是不是可以讓你反思「若有一天我離開了,會有誰來我的告別式?」

第四點、超乎平均值的視覺美感與文字敏銳度

很多人說視覺與文字的美感是很主觀沒有標準的,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美感,美感沒有標準答案。這句話我同意一半,我同意美感沒有標準答案且大家都有各自的美感,但美感我覺得是有一定的標準可以評測的。一張畫面中,有沒有撞色、字體大一點小一點、有沒有掛上材質、有沒有調整第二張圖層的透明度,每調整一點點就可以讓一張圖更抓眼一些,若一個沒有美感的創意人,是沒有辦法做出讓大眾驚喜的視覺的。

還有文字也是,用「痛心的」、「悲傷的」這種形容詞,閱讀人還覺得老土,如果換用「錐心的」是不是還顯得有美感。

要做好的編輯與企劃,是要讓觀眾感到驚喜,你是擁有出版品的權利,可以影響社會大眾的美感與話題的,一定要多看不同的視覺和文字,讓自己對於美的敏銳度,比大眾更精細、更深、更快。

第五點、求知慾

最後老生常談一個特質,不管上面的能力你掌握了多少,身為媒體人或企劃人,一定要有強烈的求知慾,讓自己隨時保持一顆不安於現狀的好奇心,持續在這個變化多端的媒體環境,確保自己掌握最新的知識、文化的迭代、流行的變化、未被挖掘的觀點等,只有持續保持求知慾,才可以讓上述的才能,持續被激發,創造更多驚喜。


結語

攝影師:Kindel Media,連結:Pexels

你花什麼時間在什麼領域上,不管是吸收新知識,還是執行該項技能,都會培養出你與其他職務人不同的專業能力

總結一下我想法。每個職場工作者,過去的人生,都把各自的時間花在不同領域上,累積該技能的觀點與技術深度。好比說,漫畫家之所以會成為漫畫家,除了他要有自己在角色塑造的觀點外,他會花出比常人更多的時間在執行漫畫這項技術、觀察產業狀況等,一般來說,當然會比一般沒有特殊才華的民眾,更能夠展現這個技能的才華。

而工程師、音樂製作人、財務、法務、導演、唱片企劃也都一樣,你花什麼時間在什麼領域上,不管是吸收新知識,還是執行該項技能,都培養得出你與其他職務人不同的專業能力。可以參考其他人的觀點,但擁有經驗與技術的從業人員,應該是做出決定的那個人,而不是透過投票來決定某種領域的最終決定權。

但是要怎麼當一個好的唱片企劃,今天的文章稍微整理出上述五點,分別為:多元文化的吸收能力、對市場變動的高敏銳度、獨特切角的觀點、超乎平均值的視覺美感與文字敏銳度、求知慾。

不要把決定權這種需要具備專業知識與經驗的重要事情,被以民主投票為藉口的方法,把創意給矇混過去了

希望有興趣從事唱片企劃或編輯相關工作的朋友們,這些資訊與觀點可以幫助到你們,掌握自己的優勢,在職場中做出最專業的決定,掌握這個行業角色該有的話語權,不要把決定權這種需要具備專業知識與經驗的重要事情,被以民主投票為藉口的方法,把創意給矇混過去了


歡迎追蹤:更多社群


你可能還會喜歡

【面試分享】職場新鮮人找北京互聯網公司工作?台灣畢業生怎麼過 5 + 1 關,錄取網易雲音樂校招生職位

最近疫情待在家的時間變多,開始不經意地整理手機和電腦裡的資料,看到過去留學、求職中隨手留下的照片與截圖,想想那時候還沒有積極使用社群紀錄生活的習慣,但很多經驗其實蠻值得和大家分享。因此想趁自己還有印象的時候,把以前申請實習工作、申請 7 間美國研究所中 6 間、北京互聯網公司面試與工作等經驗,作個紀錄與大家分享,而這篇主要是分享申請網易雲音樂內容策劃校招生的經驗。

相信不少對於去中國大陸互聯網公司工作感興趣的朋友,會發現台灣能夠搜尋到的訊息並不多,很多時候都要用大陸的論壇或微信公眾號才能找到經驗分享,這次希望憑藉自己的記憶,整理出一些資訊,給大學畢業生一點參考方向。

2017年10月,那時候西北大學最後一門在倫敦的課程結束,因為對於網路產業的興趣,我沒有回到西北本校區所在城市 – 芝加哥,或是留在倫敦,而是直接飛往舊金山,給自己兩個月的時間,期待可以找到進入網路新創公司面試的機會。

為什麼選擇投遞北京的互聯網公司當作第一步?

當時自己並沒有設定絕對的工作所在地,因為是畢業第一份工作,以興趣做為找尋公司的第一關鍵指標,因此當時不管是灣區、北京、杭州、還是台北,只要跟泛網路業有關,我都嘗試去了解該公司的背景、應徵的職位,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想跟大家分享去北京網易雲音樂面試的經驗分享,因此將著重在中國的部分,未來會陸續整理在美國與台灣找工作的經驗分享。

而十月份正巧也是中國網路公司開始招聘明年度校招生的重要月份(*如果你是應屆畢業生,又對於中國網路公司的工作感興趣,強烈建議你在畢業前的 9 – 10 月,就先以投遞「校招生」為目標,因為這是畢業生進入大型網路公司最有機會的管道,也是企業會重點培養新人的職位類型)。因此身為沒有工作經驗且是應屆畢業生的我,也積極投遞像是騰訊、新浪、網易、阿里巴巴這樣的中資網路公司。

與美國網路公司不一樣的是,中國網路公司的校園招聘第一關大部分都是線上考題,而這類型的考題不只有人格測驗,還包括:邏輯測驗、數學測驗、申論題等,像是:如果你要為一位歌手和他的專輯寫樂評,請挑選一位來撰寫,限時三十分鐘。或是:下個月是畢業季,如果你要為負責的 App 增加 DAU,你會怎麼策劃這個線上活動,限時三十分鐘。因為有這樣的文化,網路上存在著各式校招的考古題,當時因為不清處這個遊戲規則,沒有事先做考古題功課,這對於第一關來說很傷,畢竟我們面對的是超過百萬數量的中國畢業生競爭人口,在還沒有到實體面試之前,所有競爭基礎都是考題分數與呈現。

在經歷一連串考試後,終於在一次舊金山的半夜,收到來自北京網易雲音樂考試通過的 email,而且面試就在收到 email 後的五天後,就這樣半夜睡眼惺忪的我,直接上了 Expedia 訂下了從舊金山飛往北京的機票,要進入這個被號稱中國發展最快的互聯網園區 – 中關村一探究竟。

從舊金山飛往北京

前往北京中關村,展開三天兩夜面試之旅

這次的面試總共6+1關,會在一天以內,從早到晚一次完成,雖然是面試網路公司(好像比較活潑),但身旁的同期面試者,無不穿正裝、打領帶、腳踩高跟鞋,講著不同口音的普通話,有的是北京本地人,有的是上海、杭州、廣州、廣西等各個地區來的外地人,都茅起來要征戰這次的面試,而我一個飛過太平洋來到這裡面試的台灣人,似乎也不足說嘴了,各個人都是耗盡了交通與力氣,為了這場面試。

這個內容策劃的職位,預計總共有快 50 人來面試,分成三個組,分別進入第一關的團體面試,團體面試時,主管出了一道題目是需要團隊合作完成,且是需要指派代表報告的。

團體面試宛如競技場,不是單打獨鬥,要在短時間內展現「團隊力」

在限時討論且有主管在現場觀察的狀況下,每個人都在丟出自己對於題目的想法,想要體現自己的主見,但後來發現最後通過這關的五個人(包含我),卻不是那些只會提出主見的人,而是在個人想法之外,還可以在討論中扮演不同團隊角色的人,好比其中有一位女生就聲稱:我可以擔任計時員,隨時為大家報告所剩時間,有一位女生是統合歸納者,可以快速的把大家的論點找到交集點,用簡單的句子說出重點的人,而我當天的角色比較屬於前期資料分析者,根據題幹整理出目前網路聲音中,有哪些觀點是可以當作依據,發想創意的。就在一個小時的團體面試,與面試結束後三十分鐘的等候後,協助面試的網易同仁走到大家的面前,大聲念出通過面試五個人的名字,當下彷彿電視實境秀般,通過者被帶到另一個等候區,其餘人可以收拾包包返鄉。

一對一面試:提前準備萬用的「答題邏輯模組」

接下來的面談都是 1-1,時間大概 15 – 30 分鐘,分別有:部門總監面談、部門小主管面談、同仁面談、人資面談、部門大主管面談。且每過一關,就會在 15 分鐘被通知有沒有通過,是我職涯至今最有效率,也是最挑戰心臟的面試流程。而這一連串的面試題目與風格,其實跟大家對一般面試的理解差不多,舉凡:自我介紹、為什麼想應徵這份工作、為什麼不在美國或台灣找工作(這是客製化題目的部分)、現場為你提出的創意想法畫出架構圖(面試官拿出紙筆)等,不會有突然中切英,考你語言能力,或是突然出邏輯測驗,考你當下反應能力,大部分都是在看你的學經歷可不可以體現出足夠的潛力來勝任這份職位。因此我強烈建議各位大學新鮮人,一定要把自己的「答題邏輯模組」事先練好,什麼是「答題邏輯模組」?就是任何題目,都可以用的架構來回答,像是:先說結論 -> 基於哪幾點原因 -> 但還是可能有的 bug 或問題 -> 若遇到 bug 和問題要怎麼解決 -> 重複結論。這個架構可以讓你應付任何題目。如果讀者對於答題邏輯模組感興趣,後續會陸續寫其他文章分享。

只有美國網路公司有免費食物吃到飽嗎?

網易的員工食堂食物

在最後與人資的面試前,公司也給了我們餐券,可以到地下室的自助餐區先用晚餐,網易的自助餐區是出了名的豐富好吃,而且員工是全部免費,舉凡中式快炒、西式義大利麵、生煎包、沙拉、麻辣燙、烤串,什麼樣式都有。在那一餐的體驗下,已經開始想像若自己有機會進網易,會怎麼被養肥了(*網易俗稱豬場,會把員工養肥的意思)。

結束當天最後一關面試後,並沒有像前述關卡一樣現場公布入取與否結果,我也挺著疲憊的身體,搭乘滴滴回到香山的飯店,並在隔天一早飛往武漢轉機,回到舊金山,以三天兩夜的時間,完成了我人生第一份正職工作的面試。入取通知 email 也很有效率地在一週後的晚上寄到我的信箱。


歡迎追蹤:更多社群


你可能還會喜歡

【唱片企劃】林鴻宇 – 我也明白,一首悲傷到不行的催淚情歌,怎麼結合鬼影實錄場景玩企劃?

林鴻宇 《我也明白》單曲封面(designed by Nicole Lin)

看著 KKBOX 與 Spotify 的排行榜單,R&B、Urban Fusion、饒舌等曲風充斥其中,當今的華語樂壇似乎是快歌當道,沒有「復古迷因」、「韓式強烈色彩」等視覺風格結合,但似乎很難在現在的歌單迅速博得目光。然而誰也沒想到,五六年前,甚至還有人們談論著:「在華語樂壇要紅就要一把吉他,搭配半張臉或閉眼照,夠文青才有機會中。」如今風向改變,樂壇曲風、視覺風格都更具多樣性,聽眾也開始接受不同於以往抒情慢歌。

林鴻宇 《我也明白》宣傳照(designed by Nicole Lin)

不過近期有感,好像很久沒有聽到那種悲傷到不行的分手情歌了,那種不特別主張個人自主權,或是用勇氣可以離開分手傷痛的歌詞,只需要很無力、很絕望、很無法自拔的超悲傷情歌,有的時候會突然需要被這種情歌撕心裂肺一下。而這次鴻宇的新單曲「我也明白」就是一首悲傷到不行的華語情歌。不管是歌詞、編曲、還是鴻宇的口氣演繹,都展現出面對分手時,那種無法控制的悲傷情緒。

「外人看似美好可溺的感情,在相愛的兩人中,實情卻不一定如此。分開的理由百百種,有些是雙方決議不合適和平分手、有些是物理環境的分開迫使兩人必須分手、有些是來自不自知的控制,從生活起居、情緒、在做什麼等,不明言的情緒控制與壓力,在誰也理不清問題點而分開時,好似明白了什麼,卻什麼也不明白。」

林鴻宇 《我也明白》宣傳照(designed by Nicole Lin)

從上述的歌曲概念出發,這次企劃從社群預熱,到單曲封面、與 Audio MV,企劃以「紅、黑」為基底,並結合「Glitch、雜訊、暈影」等視覺效果,期待呈現一隊情侶分開後,男主角內心那股被情緒綁架,歇斯底里到接近精神病的心理狀態,有著錐心但詭譎的愛情恐怖片氛圍。

林鴻宇 《我也明白》Music Video(Produced by 冷杉映像 & Nicole Lin)

而這部 Audio MV 的創意源頭來自導演阿 Lee 在觀看水庫即時影像產出的靈感,若是把即時影像這個概念與 MV 結合會怎麼樣?接著與企劃阿諺、後期製作 Nicole 討論,產出目前的想法『在室內的即時影像,紀錄我們相處過的空間中,從還在一起的時候,到分手,與自己最後離開傷痛,並透過即時影像觀看這段變化的過程。』

林鴻宇 《我也明白》記憶卡預熱圖(Designed by Nicole Lin)

期待聽眾從預熱的記憶卡、筆記本文字、牆角的紀念日,到單曲封面的紅黑詭譎風格,與 Audio MV 的鬼影實錄畫面,感受到企劃想呈現的那種:面對分離卻理不清頭緒的精神無力與詭譎感。

林鴻宇 最新單曲 [我也明白] 點擊聆聽


平面視覺企劃

設計師 Designer:Nicole

企劃 Planning:阿諺 Yan

MV 製作團隊

導演 Director:阿 Lee(冷杉映像)

攝影 Videography :阿諺 Yan

剪輯與後期 Editor:Nicole

劇本 Stories:阿 Lee(冷杉映像)、Nicole、阿諺 Yan

企劃 Planner:阿諺 Yan

音樂製作團隊

詞曲 Lyricist & Composer:林鴻宇

製作人 Producer:吳奕宏

編曲 Arrangement:吳奕宏

木吉他 Acoustic Guitar Arrangement :吳奕宏

弦樂監製 Strings Producer:盧思蒨

大提琴 Cello:吳登凱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吳奕宏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Playroom/荒原錄音室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吳奕宏

母帶製作人 Mastering Producer:吳奕宏

錄音著作 SoundRocording 林鴻宇、Playroom


歡迎追蹤:更多社群


你可能還會喜歡

【職場學習】製作週會 Powerpoint 浪費時間?掌握一面 A4 Google docs 報告法,提高效率簡報術

提升效率一直是製作報告、週會、下班時間安排上,大家在談論的重點,但又有多少人掌握職場技巧,為自己騰出更多時間呢?拿會議用簡報來說,這可能是殺死你時間的重要罪魁禍首。試想看看以下情況,是不是你的親身經歷,或是在辦公室有過的觀察。明天又到了每週例會的時間,不少人在談論:「今天晚上還要加班準備明天會議的簡報 …」、「欸,你覺得我還要補什麼素材點綴畫面嗎?這個圖跟這個邊線有對稱嗎?」、「放這麼多照片和圖表,老闆應該就知道我這禮拜有多忙了吧?」

這時忙到晚上十一點的你,信誓旦旦地按下儲存鍵,心想終於完成了!明天的會議肯定一切順利。沒想到到了隔天的會議,老闆不但沒有體恤你昨晚製作華美簡報的功勞與工作的辛苦,反倒失神地說著:「可不可以直接跳到重點?」、「你這一頁擺社群追蹤者數量的成長代表什麼?」

想必前一天晚上,放棄健身課、與朋友的聚餐、與情人一起看影集的時間,把簡報做的豐富華美的你,一定很不是滋味,心想:「老闆,你是沒看清楚我這簡報做得有多認真嗎?」


不曉得上述的情況是不是你的親身體驗,還是在同個辦公室中觀察到的現象。如果是的話,以下我想跟你分享一個能夠提高你工作效率,又能在會議或是與他人的協作過程中,高效溝通與合作的方法,就是:「掌握一面 A4 的 Google Docs 高效報告法」。

在這裡我並不是說 PPT 沒有用,而是應該是情況與工作流程線的所在點,決定當下應該使用 Google docs 來陳述案子,還是使用 PPT。

以下我將會分兩種情境來說明如何判別你該使用一面 Google Docs 來報告即可,還是使用 PPT 簡報。


【週會報告】 能用一面 A4 交代的工作進度就用一面 A4,節省大家的時間,說跟大家有關的事

若一面 A4 紙能交代完畢的事情,為什麼需要用到 5 – 10 面精美的簡報?若是一面 A4 搭配敘述句能夠清楚陳述事件的事情,為什麼需要各式各樣圖片加上看不懂的 bullet point 讓與會者猜測你的含義?與其花時間思考每次會議上要用哪種排版呈現這週的工作進度報告,不如把時間花在思考:「怎樣的口條陳述搭配敘述性文字,可以讓與會者清楚的知道你的工作狀況、和他們相關的內容」

我會建議你的週會報告只要涵蓋以下幾點即可:

  1. 你的工作進度
  2. 你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3. 預計的問題解方、需要其他人協助的部分
  4. 下一步的計劃

並且開始練習讓自己能在 5 – 10 分鐘內,陳述完上述四點。相信週會若按照這四個象限做報告,不會需要你花到一個晚上的時間來準備,只要讓人在有限的心智專注時間下,能夠掌握你的資訊即可。且這種方法的效能不僅能幫助你節省時間,你還會發現你在會議上被主管或同事質疑的次數變少了。(人傾向在自己面對過多資訊,煩躁且不清楚的情況下提出質疑,而過於精美且複雜的簡報,就是原兇)

但相信有些讀者會說:「但若是我的工作內容需要陳列數據呢?或是我是行銷職,工作如果有視覺 Sample 需要呈現呢?」在這種情況下,我會規範自己和同組夥伴只用五頁簡報來交代欲報告的事項,其中可以分為:

  1. 你的工作進度
  2. 關鍵數據 & 一句話說明洞察
  3. 關鍵視覺 Sample & 一句話說明洞察
  4. 進度、數據、視覺遇到的問題 & 想到的解方 & 需要他人的協助
  5. 下一步的計劃

注意這邊的分類,雖然我把關鍵數據和關鍵視覺 Sample 各自給予了一面,但不是把所有數據或視覺素材都貼滿簡報,而是把最「關鍵」的部分陳列出來即可,什麼數據是跟你工作進度、與會者最有關係?什麼視覺素材是老闆或夥伴做需要知道的?只要提出重點即可。

在這樣的報告安排下,不管是用 A4 Google Docs 來呈現,或是 5 面的精簡簡報,你不僅每週可以用同樣的模板準備進度報告,省去原本可能要花一個晚上的準備時間,還可以在 10 分鐘內讓其他人知道你的重點,減少其他與會者對你的簡報設計指指點點的機會。


【協同合作】 同組別的夥伴,不要浪費時間做內部溝通用簡報,你應該確保內部溝通精簡、清楚、俐落,把時間用在與外部不熟悉利害關係人的溝通文件上

與自己部門或下屬的溝通,也要掌握 1 面 A4 紙內 搭配 10 分鐘的會議原則,在彼此因為是同組別或是下級關係這種平常彼此就熟悉的前提下,不要浪費時間製作彼此溝通用的簡報,應該要把時間用於與外部不熟悉利害關係人的合作溝通上。

以自身的例子說明,我有帶一位設計師,我會根據每次派給他的任務性質不同,分批給他需要報告內容的方式。

好比說,今天我需要他搜集 Dcard 上的熱門話題,並從中思考可以運用在自家社群行銷活動的方案,因為這是初步腦力激盪,我希望他多花時間在資料搜集與思考,而不是美化 PPT,因此直接規範他在提交想法的報告上,只需要在一面 A4 完成即可,並在這一面 A4 中分為:找到的洞察、根據洞察想到的創意做分類就好。

接著在他根據提交報告中做的陳述,再討論哪些想法值得深化,並將該想法落實於 PPT 中,做視覺範例的呈現,讓其他利害關係人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協作。

讀者可以注意到,上方的溝通流程中,若是在不確定性仍高、屬於腦力激盪的階段,我並不會鼓勵夥伴直接使用 PPT 的方式做為溝通工具,一來是時間成本太高,二來是希望夥伴可以把精力專注在創意發想上,並藉由重點文字、口述說明自身的想法。

但若進入到確定選題,需要 其他不熟悉的利害關係人 共同實踐創意時,可能就需要 PPT 的協助,讓創意在分頁的 PPT 中具體化,使其他厲害關係人能夠理解我們腦中的畫面,進而建構創意。


希望各位在職場上工作的夥伴,不要再被簡報制約了,雖然從小電腦課,老師就教導我們怎麼把簡報美編的精美,但真正要你花時間的不應該是美編簡報,應該是判別你所屬的會議類型、你共事的夥伴對象、簡報溝通的目的,來決定使用的文件類型。能夠使用一面 A4 Google Docs 溝通的會議就用一面 Google Docs,你會發現你將省去 3 個小時的簡報美編時間,溝通也會變得直接且俐落。



你可能還會喜歡

【個人觀點】三十而已?把握人生第二次叛逆的機會(背景篇)

「我最近在想,為什麼你的叛逆期來得比一般人慢?」

這是今天中午家人拋給我的問題,接收到質疑的當下,我左思右想我哪裡叛逆了?後來想想可能是這半年來,對於想執行的事或是過去不敢執行只做一半的事,都鼓起勇氣來完成,哪怕有些事不是這個年紀的人會想做(如:留長髮、縫眼皮等)但我想做的事,我也在想執行的月份去完成。

人生的第二次叛逆,和青春期的叛逆一樣嗎?

國高中是一般人所說的叛逆期,近期快到三十歲的自己,反倒開始思考,三十歲前可能是我們應該把握第二次叛逆的機會。但三十歲前的叛逆和青春期叛逆不一樣的是:我們是在有自我目標為前提下,用自己爭取的資源(如:薪資、儲蓄、其他收入),不被他人的意見左右(如:父母、師長、友人),用自己的方式,執行自己想完成的事情。

特別說明上一段我所描述的重點名詞是「自己」。30 前的叛逆,一切重點就在於:了解「自己」未被落實的天生潛能是什麼、「自己」一直想完成卻遲遲未執行的事是什麼、「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是什麼、「自己」的理想職業是什麼。

這一兩年,不僅疫情來襲,許多政治娛樂等名人的離世,讓我思考到生命的不可控性,加上工作了三年,開始回首這三年來自己的經歷與成長。

回想起剛到北京第一個月,與一位同樣居住在北京朋友的對話。她說:「你剛到網易雲音樂,希望自己達成什麼目標?預計在北京待多久?」我回答:「可能走一步算一步,每一個任務都好好執行,期待有機會可以做到有趣的專案。」朋友皺著眉回答:「如果照這樣的節奏,再兩年你就 28 歲,你覺得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當下的我還不理解她的言外之意,現在的我懂了,很多事情不僅工作而已,生活中的種種面向都是,如果都用「等待」的心態,那時間是不會等人的,只要「機運」沒有剛好發生,那些生命可能發生的火花就會在我沒有「主動」選擇的情況下,消失了。

還有時間和空間可以讓你叛逆,就別浪費,執行就對了

現年的我 28 歲,回想起過去的這段談話,再算算未來的時間與若不改變可能帶來的結果,想必除了「金錢上的儲蓄」與「職場經驗」會產生變化與累積,其他除非有「特殊機運」發生,不然也不會有什麼改變了。

因此今年農曆年後,給自己設定了一些新目標。眼看再 1.5 年就要邁入三十歲的自己,開始盤點:

  1. 自己未被落實但可能存在的天生潛能是什麼
  2. 自己一直想完卻遲遲未執行的事是什麼
  3. 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是什麼(這裡指的是外觀)
  4. 自己過去想過的理想職業是什麼(這裡指的是非理性的夢想)

針對上面的架構,我開始做了以下的疏理,不過先以大方向為準:

  1. 自己未被落實但可能存在的天生潛能是什麼
    • 漫畫
    • 寫字
    • 教學
  2. 自己一直想完卻遲遲未執行的事是什麼
    • 架設自媒體,如:分享自己的興趣或觀點
    • 戶外運動,如:爬百岳或潛水
    • 學習吉他,如:可以自彈自唱
    • 每個月閱讀一本書籍
  3. 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是什麼(這裡指的是外觀)
    • 沒有痘疤的皮膚
    • 眼睛有神
    • 身材精實
    • 頭髮留長(過去從沒留過長頭髮)
  4. 自己過去想過的理想職業是什麼(這裡指的是非理性的夢想)
    • 媒體寫手
    • 插畫家
    • 廣告人

將上面的大架構寫清楚後,開始梳理出半年計畫、每日計畫,並用勾選的方式,來定期檢核自己有沒有達成,因為這些是過去內有實踐過的(可能以前想執行時遇到身旁的人勸阻,或是自己評估太理想化不該執行,或是懶惰等),所以開始設定目標與計劃並執行時,勢必還是會遇上一些挑戰,像是自我懷疑該不該把有限的時間投資在這個事物上而不是另一個(如:寫還沒有流量部落格的文章還是加班把既有工作做得更好),或是家人對於外觀變化上的質疑(如:留長髮不像個穩重的成年人)。

但仔細想想,現在正式你最好落實理想的時間點,相比於 20 初頭的自己,沒有資金、沒有社會歷練,雖然有的是大把的勇氣,但投資不到痛點。近 30 歲的自己,開始透過工作認識自己的才華,開始累積出人生的第一桶金,可以去做生活中的其他投資,開始了解時間的寶貴,懂的利用瑣碎的時間來執行工作或義務教育規定以外的項目。現在正是人生第二次你可以勇敢發揮自己的叛逆期,必須好好心無旁騖的執行才對。

這篇文章先跟大家聊聊這個命題背後的故事,與自己是怎麼開始梳理要叛逆的方向,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會陸續跟大家分享:

  • 梳理出方向後,要怎麼撰寫計劃?
  • 撰寫出計劃後,要怎麼落實與檢核成效?
  • 執行的過程遇到阻礙該怎麼辦?
  • 我在執行某些內容上的心得分享,如:提眼肌、留長髮、閱讀、插畫、經營自媒體等
  • (其他我還在整理構思的部分)

期待不管是是否和我一樣,處於近 30 的人生狀態,還是已經年過 30,但有感想重新整理自己,都在把握還活著時候,做第二次叛逆,畢竟老兄,和國高中生時期不一樣的是,你現在是個法定成年人,還是個有錢的成年人啊。

【唱片企劃】林鴻宇 – 你怎麼來了,未預期的偶遇,是你我心中最溫柔的宇宙爆破

林鴻宇 《你怎麼來了》單曲封面(designed by Nicole Lin)

這次進行單曲視覺企劃,主要從單曲歌詞「你竟然來了,能不能好好抱你結束在此刻」作為發想的起點。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可能會不經意地在某段關係中投入對對方更多的親密想像,可能是高中的某節體育課後,給予的飲料關心,可能是朋友的飯局上,用外套為對方留著的座位,可能是對方生日時,自己的精心佈局,卻邀請廣大朋友一同祝賀,只為了把讓對方(和自己)自在一些,這些當下是幸福但揪心的,不過這樣的想像,在對方心中,不一定投著出同樣的理解範圍。

隨著年紀漸長,這樣的習性漸漸地因為遇見的人多了、見的世面廣了,逐漸退去,慢慢放下自己的壞習慣,開始忘記過去對這樣模糊關係所投射的親密想像。

好死不死,世界就是那麼小,當某個下午坐在咖啡聽為下週即將到來的作業或工作做準備時,一聲「Hey,好久不見」劃破心中的天際,你就這樣毫無防備地出現,儘管只是短短 10 秒鐘的重新偶遇與互道關心,對自己來說就像是星球誕生、隕石擊中、超自然般地爆炸

從這樣的想像,我們從脈絡:有著「不一樣的理解範圍」,到彼此的「偶然的相遇」,所產出「內心小宇宙」,延展出「溫柔的幻想」這樣的概念,透過花叢象徵「在某方理解中,這是段親密關係」,而「閉眼與擁抱」象徵「若這次相遇了,先別急著走,讓我好好抱你結束在此刻」,期待可以把歌曲中那種矛盾、揪心的情緒,用「花叢中的擁抱」較為夢幻的方式體現於封面設計。

林鴻宇 《你怎麼來了》宣傳照(designed by Nicole Lin)

而這次的 MV 刻意做了和單曲封面不一樣的氛圍。單曲封面呈現的是「在一次偶然的相遇,因為對於對方過去有過的情感期待與失落,今天碰巧相遇且互道寒暄,內心複雜情緒所產生出的小宇宙,彷彿綺麗的夢境般,幸福但矛盾」。而 MV 呈現的是「面對複雜情緒所產生出的小宇宙,是怎麼在心裏矛盾的狀態下,自我尋找解方,轉化為放下與釋懷」。從一開始釋出的「花叢相遇」單曲視覺,在相對夢幻的氛圍下,逐步轉化為 MV 中的自我尋找,到最後的釋懷,期待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林鴻宇 《你怎麼來了》Music Video(Produced by 冷杉映像)


若這次相遇了,先別急著走,讓我們好好擁抱,知道彼此都過的好好的就好了。


平面視覺企劃

設計師 Designer:Nicole

企劃 Planning:阿諺 Yan

MV 製作團隊

導演 Director:阿諺 Yan

攝影 Videographer:阿Lee(冷杉映像)

後期剪輯 Editor:阿諺 Yan、Carol (冷杉映像)

廠務 Set Coordinator:Sandra(冷杉映像)、C.T Hsu

標準字設計 Font Designer:Nicole

企劃 Planning:阿諺 Yan

音樂製作團隊

演唱 Singers:林鴻宇

詞曲 Lyricist & Composer:林鴻宇

製作人 Producer:吳奕宏

編曲 Arrangement :吳奕宏

和聲 Backing Vocals:林鴻宇、吳奕宏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吳奕宏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跪著聽工作室 PlayRoom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吳奕宏

母帶製作人 Mastering producer:吳奕宏

錄音著作 Sound Recording :林鴻宇、Playroom

【職場分享】職場新人掌握四大關鍵能力,第一年也可以握有關鍵話語權

「我才剛出社會,還是低調一點吧,懂得察言觀色比較重要,之後還是有表現的機會。」

在職場這三年,聽到不少實習生或新人這樣說著,出社會的第一年先選擇安靜、守本分、察言觀色,主管有指派任務時再根據任務作發揮,其他時間先以備戰狀態自居,低調就好。

原本我也有著類似的觀念,覺得新鮮人在職場上不要著急,等待就是最好的攻勢。直到我遇到去年錄用的一位視覺設計師後,她的表現和工作態度,開了我眼界,重新思考新鮮人在職場上如何定位自己,以及怎麼在尊重主管與業界已有一定積累的前輩的前提下,仍然可以主動發揮自己的價值,讓自己掌握話語權,同時為團隊帶來不可獲缺的價值。

和她一起工作了快一年,梳理了四個她掌握的關鍵能力,與讀者分享:

(1) 溝通精確

不管是溝通任務進度、遇到的狀況、詢問的問題,她總是把「人、事、時、地、物」分的清清楚楚,讓共事者在收到她的訊息時,能一次就掌握狀況,不用詢問第二遍,節省了團隊共事的時間。

舉例來說,在提交作品 A-copy 給團隊先行確認時,有兩種訊息結構是寄件者可以選擇的。

其中一種:「以上同步,謝謝。」

另一種:「這是 某某某 平面設計的 A-copy #1 和 #2,設計中的某素材是參考自某設計,請見附件,設計中的某光線或某技巧,待歌手確認的過程,我還會稍加精修,期待收到歌手的反饋後,可以在 某月某日完成最終版,供通路建檔。」

這兩種訊息的差異是,第一種需要品管的團隊成員去詢問:「這是第幾版設計?」、「這個設計有參考的作品嗎?」、「目前你出最終版的時間計畫是什麼?」。在這些訊息的來回溝通,加上等待彼此回覆的時間,就有可能產生半天的時間成本。因此能夠把「人、事、時、地、物」說得清楚的工作夥伴,能夠貢獻的不僅是讓接手的團隊成員能夠精準的掌握下一步的執行要點,還有省下可以做其他事的溝通時間。

(2) 學習能力

一批新鮮人能夠通過層層的校園招聘考試、面試,肯定是具備不錯的人格特質和潛力,但真正能夠為團隊帶來價值的,不只要有積極的態度、好的知識基礎,在這位夥伴身上,我看到的是「強大學習能力別加以運用技能」的重要性。

這半年來,給予她的任何設計任務,只要給他方向和參考範例,他就能做出相對應得作品,且在時間內完成。有一次我好奇問她:「這些設計中使用的技巧,是你妳原本就會的嗎?我印象中在妳面試時的作品集中沒有看到類似的技法。」她回答:「不是,很多需要呈現的效果,我不會那項技術,需要回家花時間學習,像是這個封面,我就是在這個論壇找到的技法,而這個特效是在這個影片中學到的。」

還有一次,我給予她擔任影片導演的任務,在她提交的腳本當中,我又看到原本她沒嘗試過的技法,只聽到她的回饋:「我覺得這首歌曲很合適用這種效果,雖然我現在不會,但為了作品的完整性,我要把他學好運用起來。」

在一個不是純設計背景出身的主管底下工作,她沒有被技術指導,卻可以用強大的自我驅動力,讓自己面對不同的任務,去立刻學習舒適圈外的技法,而且還在主管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逐一完成任務(通常學習新技術需要花時間,簡言之就是可能會出現為了學習新技術,造成作品 delay 遲交的情況,但她從來沒有)。

(3) 做事周全嚴謹

在連假前,知道我有資料消失焦慮症(其實就是神經質 ),在沒有被提醒的前提下,自動備份所有相機記憶卡的資料到隨身硬碟,還知道我一定會補問一句硬碟壞了怎麼辦?順手也在 雲端上做了備份,並 email 給我且清楚的說明記憶卡、硬碟、雲端的資料路徑,和用不同顏色的貼紙標註案子的優先順序。

不僅提前思考到風險並做了備案,更用了讓夥伴一目瞭然且節省時間的方式接手下一步的任務。

(4) 多元的文化吸收力

雖然在音樂產業工作,但大家還是有自己喜歡的藝人與習慣的歌手,可能除了工作上需要,其他時間在個人歌單中,還是會以自己習慣的音樂為主。但在這位夥伴的歌單中,我看到的是她每一種音樂都聽,台灣、日、韓、獨立音樂之外,抖音歌也為數不少,歌單裡面的大概就是 Vaundy、學貓叫、Keshi 會同時出現的狀況。

沒有聽過她非理性批評任何一個音樂人或視覺作品,能夠看到她對不同曲風和元素的好奇心、吸收力。這樣的性格,我相信未來在她的腦袋素材庫中,會有著比同齡人只聽同一種曲風的內容工作者,有更多的文化參考素材。

有潛力和技能還不夠,更重要的事 Consistency

在和她合作半年後,我開始放心的把一些與歌手對口和掌握企劃的工作給她做,她也屢屢在不同的案子中持續給我驚喜,並達成目標,且先前的優點,也沒有因為合作的時間稍長就有所改變。相信這樣的 consistency 和學習能力,在不久的將來,儘管我或其他夥伴沒開口,她可以開始累積自己的口碑,持續創作自我價值。

掌握自我價值,縮短職涯上壘時間

還記得我 26 歲剛從西北畢業第一年時,聽到一位前輩分享:「你以為你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等待機會?如果不主動出擊,人家 28 歲在這個高度,而你呢?」現年的我就是 28 歲,看著這位後備的表現,今年 23 歲剛出社會第一年的她,我相信不用到 28 歲,就能夠靠著她那溫柔的主動出擊,掌握自我價值,在職場上擊出漂亮的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