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觀點】創意可以用投票決定嗎?淺談唱片企劃與編輯的基本能力,掌握職場話語權,做出具備個人觀點的創意內容

攝影師:Marc Mueller,連結:Pexels

前一陣子與同行友人的飯桌聊天,討論到「究竟唱片企劃與編輯,可以決定一張專輯或 EP或雜誌內文 的創意範圍到多廣與多深?」,這樣講起來可能太文鄒,白話一點說來就是:「要收什麼樣的歌曲在專輯中、要用什麼樣的 MV 風格與單曲封面等,要透過全公司投票的方式決定?還是讓唱片企劃根據專業,從歌手風格、市場狀況、所收的歌曲調性等來決定?」

會有這樣命題的原因,來自於不少唱片公司開始讓全公司的人參與收歌與 MV 腳本的創意訂定會議,再透過投票,讓最受與會者歡迎的歌曲與 MV 腳本,使用於合作藝人的專輯中。我很同意前一個句子中的前者,讓所全公司的夥伴參與創意會議,但反觀讓所有人用投票機制來決定最終的創意走向,是否讓唱片企劃成為協助把大家觀點執行完畢的 PM 而已?進而淡化了唱片企劃原本對於抓創意方向的專業,是不是創意這件事不具備專業,耳朵聽的、眼睛看的,透過廣大民眾的投票,就可以知道哪一種創意值得被使用了?


這樣的議題,不經讓我想起一部在 Netflix 上看的影集 – 狂放時尚圈(The Bold Type),該劇的故事背景設定在紐約曼哈頓,描述著三位女性(Jane、Kat、Sutton )如何在知名時尚雜誌《Scarlet》 的工作與生活中,找尋自我價值、面對愛情關係、探索種族身份、勇闖職場的輕鬆都會美劇。因為劇中以時尚雜誌的職場生活為主題延展,有著編輯討論、服裝搭配、名人話題等,這樣的氛圍,讓整部劇瀰漫著在雜誌社工作的那種浪漫氛圍。

劇中可以切入討論的角度太多元了,不過讓我最感興趣的是該劇的雜誌總編輯 Jacqueline Carlyle 領導這間公司的態度與方法,如何囊括多元觀點,結合自身對於媒體務經驗與專業,創造一次又一次的內容驚喜給讀者,沒有一派透過投票或是自身的專權決定每一次的雜誌命題,而是透過她的:「個人文化品味、對市場的敏銳度、獨特切角的觀點、超乎平均值的視覺美感與文字敏銳度、進取心」來與團隊討論,並用個人專業開創雜誌風格。

看 Jacqueline Carlyle 在狂放時尚圈與夥伴合作的方式,不經讓我與前述命題 -「究竟唱片企劃,可以決定一張專輯或 EP 的創意範圍到多廣與多深?」 做上連結。做一個好的內容究竟需不需要「投票機制」決定,還是編輯(或唱片企劃)就是擁有一定的專業,可以參考眾人意見,整合出個人策略操作創意,我的觀點依然選擇後者。

這個題目要討論可以討論的很深很廣,像是:「分析 Jacqueline Carlyle 的管理方式」、「什麼才叫做好的內容」等。而這篇文章,我想討論的是

編輯或唱片企劃這樣的創意工作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基礎能力,可以不通過投票的方式,決定最適合組織/歌手的創意內容?

本篇文章相對合適「對於入行唱片企劃或編輯感興趣的創意內容工作者」閱讀,如果讀者對於此命題有其他觀點,也歡迎與我在留言區分享。

第一點、多元文化的吸收能力

一個人醒著的時間差不多 14 個小時,在這段時間內,吸收什麼樣的內容,會決定你往後的文化品味。好比說如果你把時間都投資在日本動漫,那身為唱片企劃或編輯的你會發現,在往後撰稿或是開會的時候,多時間會從日本動漫的世界觀去切入。這樣沒有不好,但你會受限自己工作讓能夠取樣的文化素材。我會建議可以把時間分配給更多元的文化種類,好比說:華語文學書籍、中國抖音音樂、好萊塢電影、日本獨立搖滾、日本動漫、韓國綜藝等,而這些內容都可以在搭乘公車或是破碎的時間,用 instagram 或是專欄、書籍來獲取。試著把自己的時間分配給更多種類的內容,且吸收該內容的精華,你會發現未來在寫文案的時候,你腦中的素材庫絕對會比過去你只吸收單一種類內容的時候來得多。

第二點、對市場變動的高敏銳度

「最近 KKBOX 上的排行榜冠軍是熱愛105°C的你」、「我昨天看到 Dcard 上在討論 XXX 網紅帶起的居家烤肉用品風潮,結果 instagram 上大家都在曬這個產品」身為唱片企劃或是編輯的你,除了要吸收多元文化外,也要對現在市場上的討論議題有著比常人更快的敏銳度。快速的獲取這些資訊,除了可以幫助自己發想更符合市場趨勢的議題討論外,還可以把這些風口當作過濾器,看看自己發想的議題和創意符不符合現在市場所需?需不需要做對應的調整?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但一但快速的掌握資訊,你就擁有決定創意方向的掌控權。

第三點、獨特切角的觀點

很多編輯或企劃在接受訪談的時候,都會說「觀點」很重要,但究竟什麼是觀點?怎麼樣的觀點才叫做好的觀點?這個題目相信每一個創意工作者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沒有絕對的定義,但就我的角度,我會說:「在同一件事情上,若你可以提出與其他當代創意者不一樣的看法,能夠讓閱讀者有所反思或起發,那就是好的觀點」你可以注意的是,在上面這句話中,我特別標注了「當代」,意思是近半年到一年,這個媒體環境中,還沒有其他創意人提出雷同觀點的,但又能啟發圖者的,那就是好的觀點。舉個例子,「你怎麼來了」這個主題可以從很多角度出發,像是「老情人彼此相見」、「過年家族聚會,看到話不投機又不常聯繫的遠房親戚來了」,這些切角是不是覺得似曾相似?不是不能使用,而是社群媒體環境或是日常討論中,大家已經環繞這些劇本很久,雖然是觀點,但不是「當代」可以再引發「讀者共鳴」的觀點,但如果從這個切角呢?「在靈堂照片的另一端,即將前往天國的靈魂在在上方看著來悼念自己的在世者,發現這些不常聯繫的面孔竟然一一出現,你怎麼來了?」這樣的觀點是不是可以讓你反思「若有一天我離開了,會有誰來我的告別式?」

第四點、超乎平均值的視覺美感與文字敏銳度

很多人說視覺與文字的美感是很主觀沒有標準的,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美感,美感沒有標準答案。這句話我同意一半,我同意美感沒有標準答案且大家都有各自的美感,但美感我覺得是有一定的標準可以評測的。一張畫面中,有沒有撞色、字體大一點小一點、有沒有掛上材質、有沒有調整第二張圖層的透明度,每調整一點點就可以讓一張圖更抓眼一些,若一個沒有美感的創意人,是沒有辦法做出讓大眾驚喜的視覺的。

還有文字也是,用「痛心的」、「悲傷的」這種形容詞,閱讀人還覺得老土,如果換用「錐心的」是不是還顯得有美感。

要做好的編輯與企劃,是要讓觀眾感到驚喜,你是擁有出版品的權利,可以影響社會大眾的美感與話題的,一定要多看不同的視覺和文字,讓自己對於美的敏銳度,比大眾更精細、更深、更快。

第五點、求知慾

最後老生常談一個特質,不管上面的能力你掌握了多少,身為媒體人或企劃人,一定要有強烈的求知慾,讓自己隨時保持一顆不安於現狀的好奇心,持續在這個變化多端的媒體環境,確保自己掌握最新的知識、文化的迭代、流行的變化、未被挖掘的觀點等,只有持續保持求知慾,才可以讓上述的才能,持續被激發,創造更多驚喜。


結語

攝影師:Kindel Media,連結:Pexels

你花什麼時間在什麼領域上,不管是吸收新知識,還是執行該項技能,都會培養出你與其他職務人不同的專業能力

總結一下我想法。每個職場工作者,過去的人生,都把各自的時間花在不同領域上,累積該技能的觀點與技術深度。好比說,漫畫家之所以會成為漫畫家,除了他要有自己在角色塑造的觀點外,他會花出比常人更多的時間在執行漫畫這項技術、觀察產業狀況等,一般來說,當然會比一般沒有特殊才華的民眾,更能夠展現這個技能的才華。

而工程師、音樂製作人、財務、法務、導演、唱片企劃也都一樣,你花什麼時間在什麼領域上,不管是吸收新知識,還是執行該項技能,都培養得出你與其他職務人不同的專業能力。可以參考其他人的觀點,但擁有經驗與技術的從業人員,應該是做出決定的那個人,而不是透過投票來決定某種領域的最終決定權。

但是要怎麼當一個好的唱片企劃,今天的文章稍微整理出上述五點,分別為:多元文化的吸收能力、對市場變動的高敏銳度、獨特切角的觀點、超乎平均值的視覺美感與文字敏銳度、求知慾。

不要把決定權這種需要具備專業知識與經驗的重要事情,被以民主投票為藉口的方法,把創意給矇混過去了

希望有興趣從事唱片企劃或編輯相關工作的朋友們,這些資訊與觀點可以幫助到你們,掌握自己的優勢,在職場中做出最專業的決定,掌握這個行業角色該有的話語權,不要把決定權這種需要具備專業知識與經驗的重要事情,被以民主投票為藉口的方法,把創意給矇混過去了


歡迎追蹤:更多社群


你可能還會喜歡

【個人觀點】三十而已?把握人生第二次叛逆的機會(背景篇)

「我最近在想,為什麼你的叛逆期來得比一般人慢?」

這是今天中午家人拋給我的問題,接收到質疑的當下,我左思右想我哪裡叛逆了?後來想想可能是這半年來,對於想執行的事或是過去不敢執行只做一半的事,都鼓起勇氣來完成,哪怕有些事不是這個年紀的人會想做(如:留長髮、縫眼皮等)但我想做的事,我也在想執行的月份去完成。

人生的第二次叛逆,和青春期的叛逆一樣嗎?

國高中是一般人所說的叛逆期,近期快到三十歲的自己,反倒開始思考,三十歲前可能是我們應該把握第二次叛逆的機會。但三十歲前的叛逆和青春期叛逆不一樣的是:我們是在有自我目標為前提下,用自己爭取的資源(如:薪資、儲蓄、其他收入),不被他人的意見左右(如:父母、師長、友人),用自己的方式,執行自己想完成的事情。

特別說明上一段我所描述的重點名詞是「自己」。30 前的叛逆,一切重點就在於:了解「自己」未被落實的天生潛能是什麼、「自己」一直想完成卻遲遲未執行的事是什麼、「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是什麼、「自己」的理想職業是什麼。

這一兩年,不僅疫情來襲,許多政治娛樂等名人的離世,讓我思考到生命的不可控性,加上工作了三年,開始回首這三年來自己的經歷與成長。

回想起剛到北京第一個月,與一位同樣居住在北京朋友的對話。她說:「你剛到網易雲音樂,希望自己達成什麼目標?預計在北京待多久?」我回答:「可能走一步算一步,每一個任務都好好執行,期待有機會可以做到有趣的專案。」朋友皺著眉回答:「如果照這樣的節奏,再兩年你就 28 歲,你覺得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當下的我還不理解她的言外之意,現在的我懂了,很多事情不僅工作而已,生活中的種種面向都是,如果都用「等待」的心態,那時間是不會等人的,只要「機運」沒有剛好發生,那些生命可能發生的火花就會在我沒有「主動」選擇的情況下,消失了。

還有時間和空間可以讓你叛逆,就別浪費,執行就對了

現年的我 28 歲,回想起過去的這段談話,再算算未來的時間與若不改變可能帶來的結果,想必除了「金錢上的儲蓄」與「職場經驗」會產生變化與累積,其他除非有「特殊機運」發生,不然也不會有什麼改變了。

因此今年農曆年後,給自己設定了一些新目標。眼看再 1.5 年就要邁入三十歲的自己,開始盤點:

  1. 自己未被落實但可能存在的天生潛能是什麼
  2. 自己一直想完卻遲遲未執行的事是什麼
  3. 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是什麼(這裡指的是外觀)
  4. 自己過去想過的理想職業是什麼(這裡指的是非理性的夢想)

針對上面的架構,我開始做了以下的疏理,不過先以大方向為準:

  1. 自己未被落實但可能存在的天生潛能是什麼
    • 漫畫
    • 寫字
    • 教學
  2. 自己一直想完卻遲遲未執行的事是什麼
    • 架設自媒體,如:分享自己的興趣或觀點
    • 戶外運動,如:爬百岳或潛水
    • 學習吉他,如:可以自彈自唱
    • 每個月閱讀一本書籍
  3. 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是什麼(這裡指的是外觀)
    • 沒有痘疤的皮膚
    • 眼睛有神
    • 身材精實
    • 頭髮留長(過去從沒留過長頭髮)
  4. 自己過去想過的理想職業是什麼(這裡指的是非理性的夢想)
    • 媒體寫手
    • 插畫家
    • 廣告人

將上面的大架構寫清楚後,開始梳理出半年計畫、每日計畫,並用勾選的方式,來定期檢核自己有沒有達成,因為這些是過去內有實踐過的(可能以前想執行時遇到身旁的人勸阻,或是自己評估太理想化不該執行,或是懶惰等),所以開始設定目標與計劃並執行時,勢必還是會遇上一些挑戰,像是自我懷疑該不該把有限的時間投資在這個事物上而不是另一個(如:寫還沒有流量部落格的文章還是加班把既有工作做得更好),或是家人對於外觀變化上的質疑(如:留長髮不像個穩重的成年人)。

但仔細想想,現在正式你最好落實理想的時間點,相比於 20 初頭的自己,沒有資金、沒有社會歷練,雖然有的是大把的勇氣,但投資不到痛點。近 30 歲的自己,開始透過工作認識自己的才華,開始累積出人生的第一桶金,可以去做生活中的其他投資,開始了解時間的寶貴,懂的利用瑣碎的時間來執行工作或義務教育規定以外的項目。現在正是人生第二次你可以勇敢發揮自己的叛逆期,必須好好心無旁騖的執行才對。

這篇文章先跟大家聊聊這個命題背後的故事,與自己是怎麼開始梳理要叛逆的方向,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會陸續跟大家分享:

  • 梳理出方向後,要怎麼撰寫計劃?
  • 撰寫出計劃後,要怎麼落實與檢核成效?
  • 執行的過程遇到阻礙該怎麼辦?
  • 我在執行某些內容上的心得分享,如:提眼肌、留長髮、閱讀、插畫、經營自媒體等
  • (其他我還在整理構思的部分)

期待不管是是否和我一樣,處於近 30 的人生狀態,還是已經年過 30,但有感想重新整理自己,都在把握還活著時候,做第二次叛逆,畢竟老兄,和國高中生時期不一樣的是,你現在是個法定成年人,還是個有錢的成年人啊。